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股市场外配资
整理 | 小强医生
第28届全国临床学大会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学术年会于9月10-14日在山东济南盛大启幕。会议现场,“医学界”特别策划【名医话名泉】访谈栏目,有幸邀请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刘晓晴教授,就局限期小细胞肺癌(LS-SCLC)“同步放化疗(cCRT)后免疫维持”的范式进展,以及复发/难治阶段DLL3相关药物(ADC/TCE)与B7-H3 ADC等“新机制”疗法的临床意义,展开深入对谈。
关键信息速览
范式升级: 在cCRT基础上序贯免疫维持显著延长无进展与总生存,已成为基础治疗推荐。
人群遴选: 优先考虑免疫炎症表型更“活跃”且总体状况良好的患者,同时对免疫相关不良事(irAEs)高风险人群实行前移评估与分层管理。
后线困境与突破: 传统二线治疗(如topotecan、烷化剂、蒽环类)客观缓解率(ORR)约20%;2024年12月国内新近批准的二线药物,近期ORR约40%,带来实质性增益。
新机制梯队: DLL3-ADC/TCE与B7-H3 ADC发展迅速;二线单药在早期研究中ORR约40%–60%,具备联合并前移至一线的潜力。
Q1:近年来,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,为LS-SCLC的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。基于最新的III期研究证据,您认为这一治疗策略为LS-SCLC的临床实践带来了哪些根本性的变革?在应用过程中,我们应如何基于生物标志物来优化患者选择,进行毒性管理?
刘晓晴教授:
三十多年里,LS-SCLC的系统治疗几乎停留在“同步/序贯放化疗”框架内;免疫时代的到来,把“观察”改写为“cCRT 后序贯免疫维持”这一新默认路径。以度伐利尤单抗方案为代表,在cCRT后积极给予免疫维持,与安慰剂对照相比,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均显著改善——总生存期(OS)可达约55个月,较对照延长近20个月,这是统计学与临床意义兼具的范式级跃迁,因此已成为基础治疗推荐。
把循证变成临床收益,关键是精准遴选与可控安全。这一方向主要聚焦两个关键性问题:
1.谁最可能获益?现实世界中,我们更倾向把免疫炎症表型更“活跃”、全身状况良好且安全性允许的患者纳入免疫维持,争取“把药吃满”。与此同时,ctDNA清除、肿瘤/免疫微环境中的T细胞浸润,以及若干基因标签等探索性生物标志物,正在用于辅助判断“长期受益”概率。它们尚在验证,但已能帮助医生在边界个体中做更稳妥的取舍。
2.如何管控毒性?对存在irAEs高风险(既往自身免疫病、广泛炎症体征、器官储备差等)的人群,前移安全评估与分层管理尤为重要;维持治疗过程中,应进行动态监测(症状、实验室、影像),必要时及早干预/减量/暂停,在最大化疗效与最小化毒副反应之间取得平衡,帮助患者走向长期生存。
Q2:以DLL3等靶点为代表的ADC在复发/难治性(R/R)SCLC的早期临床研究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缓解率,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活性。您如何评估这类新型药物在未来SCLC治疗版图中的战略地位?其令人鼓舞的后线疗效数据,是否为前线治疗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?
刘晓晴教授:
长期以来,R/R-SCLC的二线药物选择“少而弱”:如topotecan、烷化剂、蒽环类等,ORR多在约20%,缓解持续时间有限。2024年12月,国内有一款二线药物获批,其近期ORR约40%,在“多年乏力”的二线格局中带来实质性改观。这既提升了现实选择,也让医生与患者看到了进一步叠加与优化的希望。
真正的拐点来自新机制:
1.DLL3通路下的ADC与T细胞结合器(TCE),以及B7-H3 ADC,在二线单药的早期研究里已能看到约40%–60%的ORR,较传统化疗显著抬升“近期缓解”天花板;部分研究亦提示对中枢神经系统(CNS)转移存在活性信号,这对SCLC极具意义。
2.战略定位上,我判断短中期将率先重塑二线:更多同类药物有望陆续进入临床与获批,形成“二线多点开花”局面;在此基础上,通过与化疗/免疫/抗血管等理性联合,再逐步前移到一线,把“高近期缓解”转化为“更耐久的生存获益”。这既是顺序学的自然推进,也是提高总体生存的关键路径。
此外,面向一线肿瘤科医生,对于更进一步推动前沿研究成果临床落地,给予以下三条建议:
1.把握准入窗口:对cCRT后状态良好者尽早评估免疫维持,避免“观察期丢失机会”;R/R阶段优先考虑有更高ORR证据的方案。
2.积极争取试验机会:DLL3-ADC/TCE与B7-H3 ADC等处在加速推进期,合适患者应主动沟通入组。
3.联合要有边界:设计联合或尝试前移时,把人群分层(免疫炎症表型、ctDNA阴转可能性等)与不良反应可管理性前置,确保疗效-安全双平衡。
Q3:转眼2025年已过大半,借此契机,可否请您预测一下今年肿瘤领域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?以及请您简单分享下您预测这一关键词的原因。
刘晓晴教授:
我认为是“新机制破冰”。在SCLC领域,DLL3、B7-H3等靶点相关药物正在加速涌现:短期看,二线与后线的可选项显著增多、质量明显提升;中期看,随着理性联合与循序前移,一线也将迎来更坚实的武器库。这背后的逻辑是清晰的:用高近期缓解“破冰”,再用免疫/抗血管/化疗的机制互补把短期优势固化为长期生存,我对可及性提升与生存曲线抬升都保持谨慎乐观态度。
从“观察”到“免疫维持”的范式更替,为LS-SCLC打开了长期生存的新窗口;而以DLL3为代表的新机制药物,正在后线率先“破局”,并为一线前移蓄势。把握人群分层+安全边界,在循证与可及之间稳健推进,才可能真正把“高响应”兑换成“高生存”。
专家简介
刘晓晴 教授
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 主任医师、教授,博士生导师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非小细胞细胞肺癌专委员常委
中国抗癌协会(CACA)专委会常委
北京女医生协会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
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
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
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肺癌防治专委会常务委员
责任编辑:Sheep
*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