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项被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(WCLC)严格保密近两个月的重大研究结果,终于在9月8日西班牙马德里的大会现场揭晓:由中国原创研发的EGFR×HER3 双抗ADC药物iza-bren(BL-B01D1)在临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配资交流论坛网站,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12.5个月。这一成果被WCLC视为国际肺癌治疗的里程碑,也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再次获得国际认可。
图为方文峰教授在WCLC做口头报告
作为项目研究负责人,中山大学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表示,“如何加速创新药临床应用‘最后一公里’,是我作为医生最想和媒体、企业一起努力的方向。我们不断冲刺、加速研发,就是想让患者早一天用上救命药。”
首创“双靶点+ADC”设计
EGFR 是肺癌领域最经典的靶点之一,在亚洲患者中EGFR 突变占的50% 左右。方文峰介绍,而HER3和EGFR同属HER家族,很多患者在针对EGFR的靶向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耐药后会出现HER3表达升高,成为新的治疗突破口。
方文峰解释,全球首创的“双靶点+ADC”的设计,这是这款药物的核心创新点。
双靶点设计刚好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:一是覆盖更多患者,避免单一靶点漏诊;二是应对肿瘤异质性,减少耐药风险。
该研究针对的是EGFR-TKI经治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,其中位PFS实现12.5个月,客观缓解率(ORR)达56%,意味着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实现近翻倍增长。方文峰特别强调:“在EGFR耐药后ADC药物中,我们的12.5个月是迄今为止最长的。”
图为iza-bren (BL-B01D1)结构示意图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患者多数为多线治疗失败人群,超过一半曾接受含铂化疗,10%曾接受免疫治疗,即便如此,药物仍显示出显著疗效,整体中位PFS仍有6.9个月,中位总生存期(OS)达24.8个月,远超当前标准治疗方案。
“它将能为90%的肺癌患者带来帮助,这让参与研发的医生太有成就感了!”方文峰说。
从跟跑到领跑,
84亿美元授权创纪录
iza-bren的研发成果,其实是近年来中国创新药持续“弯道超车”的又一个精彩呈现,背后依然是无数本土制药企业付出的卓绝努力和不断创新突破。
方文峰介绍,研发企业百利天恒虽为肿瘤创新药领域的“新秀”,但转型创新药的首战即取得突破。其创新成功的核心源于三大策略:一是“精准选靶”,聚焦EGFR这一全球患者高发、需求未被满足的靶点,避免盲目追逐其他热点;二是“临床驱动”,精心设计剂量爬坡和队列研究,深入分析亚组数据,精准定位最优人群;三是“全球视野”,在国内研发的同时同步规划国际合作,让中国数据快速走向全球。
图为百利天恒公司研发实验室一角
百利天恒的这一战略迅速获得市场认可,iza-bren (BL-B01D1)目前已以84亿美元授权,共同推进全球多中心Ⅲ期研究,创下中国药企对外授权金额的最高纪录。
在方文峰看来,这不仅代表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,也折射出中国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的研发格局转变——更多创新药正率先在中国研发和获批,再惠及全球患者。
在WCLC大会期间,多位欧美同行在向方文峰祝贺的同时,也都希望能有更多来自中国的创新药尽快给到他们,帮助解决临床难题。“你肯定能想象到那一刻作为一名中国医生的自豪!”方文峰说,“我们的创新药企就是要敢和国际巨头竞争,敢和他们掰手腕。”
透过百利天恒的成功,他建议国内更多创新药企业既要具备与国际制药巨头竞争的勇气,也要有瞄准创新靶点的综合实力。
“最后一公里”亟待加速,
多癌种应用前景可期
方文峰透露,iza-bren用于EGFR突变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国内Ⅲ期注册研究已在今年8月份完成入组,预计年底读出数据,最快2026年下半年即可申请上市,2027年上半年有望获批。此外,其用于鼻咽癌的注册Ⅲ期研究客观有效率已经达到阳性结果,用于鼻咽癌的适应证也有望于2026年上半年率先获批。
由于EGFR和HER3在乳腺癌、食管癌、胃癌、头颈部肿瘤等多种实体瘤中都有表达,百利天恒已启动10多个瘤种的临床研究,iza-bren有望成为一款“广谱ADC”药物。
面对成果,方文峰更关注的是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加速,他呼吁各方共同努力,进一步压缩创新药从研发到临床的时间。“创新药研发出来不是目的,真正让更多患者尽快摆脱病魔才是王道。患者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最新研究成果,会让临床研究者更有成就感。”
本文来自:2025-09-2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《方文峰:压缩最后一公里,会让医生更有成就感》(记者 高瑞瑞)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